糖炒栗子

安全圈简介

2021-07-05
栗子
Kid

上《儿童心理专修课》的时候做了一次论文阅读,读的就是安全圈的两篇。

  • The circle of security project: attachment-based intervention with caregiver–pre-school child dyads

  • Changing toddlers’ and preschoolers’ attachment classifications the circle of security intervention

做了个报告。最近刀刀的阅读营让我再讲一次,就趁机写了个讲稿。

儿童依恋类型简介

依恋(attachment)这个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原本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目前通用的分类方法将依恋类型分成三类。

安全型依恋(secure):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是及时回应的话,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表现得更爱笑,不拘谨,容易交往。面对新环境勇于探索,并会寻求养育者的支持。

焦虑-矛盾型依恋 (ambivalent-resistant):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是否回应是不确定的,婴儿会努力找寻,表现得更容易紧张和过度依赖。面对新环境大哭大闹,不敢面对。

回避型依恋(avoidant):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不回应,态度冷漠,婴儿会陷入抑郁,表现得充满怀疑,无法信任他人。害怕也不会向养育者求助或寻找安慰。

总体来说,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自信,也更少有心理问题。觉得自己很幸福的可能性更大。

对依恋类型的检测和分类往往用到陌生情境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test)。

一个典型的陌生情境测验是这样的:母亲与儿童被邀请进入一间放有适当玩具的舒适的实验室,当儿童安静下来并开始玩玩具时,便有陌生人加入,以后,相继有母亲离去、陌生人与儿童相处、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母亲离去儿童独处。然后儿童的反应,特别是母亲离开之后,以及母亲归来之后的细节用于分类。典型的安全依恋儿童会在母亲离开之后表现出不安,但是母亲回来之后很容易平静下来。完整的陌生情境测验一共有八个不同的情景,这个过程中,儿童经历逐级增加的忧伤及对亲近的更大需要。

作者和他们要解决的问题

介绍完了基础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开始讲一讲这两篇论文。首先说一下作者和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说一说这篇论文的三个第一作者, Glen Cooper, Kent Hoffman, Bert Powell。他们其实都不算是传统意义上搞学术的。而是一辈子工作在第一线的心理咨询师。咨询的对象,大多是有一定心理疾病的孩子。实战经验非常的丰富。然后呢,美国有一个head start项目,就是面向低收入人群推出的一个早教计划。这三个作者就参与到里面,他们要做的一个事情呢,就是如何帮助这些贫困家庭改善和修复亲子关系。

我们也知道啊,改善亲子关系呢,肯定是要从父母入手的,因为小孩他是在这个关系里面是一个从属的依赖的,他是没有什么力量来改变这个关系的。那从父母入手,你总得给他们讲一点理论知识,但是呢这个干预的人群属于低收入人群,大部分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你一上来就给他讲几种依恋类型啊,心理理论啊他们肯定是不明白的。所以呢,这几个人就把这些听起来很高深的东西糅在一起画了个图,把理论的东西对应到了实操中你需要具体做什么。这个图呢,就是安全圈。

安全圈

上面发出来图就是安全圈。大家可以看到啊,主图的左边的一双大手,那个就是照顾者,或者是说父母的所起的一个作用——孩子安全基地和安全的港湾。然后图的上面和下面,就把孩子基本需求简单分成了两大类,一个是孩子他是需要去探险的,他要去认识这个世界。第二个就是孩子他需要亲情的联结。那父母如何具体支持孩子的两大基本需求呢?

对于孩子的探险,我们看右上角的框框,里面就是用孩子的口气写的:

  1. 需要父母的看护。就是说你得看着防止孩子遇到危险,给与保护。不是说你把玩具给了孩子,或者你把孩子带到公园了,就可以不管了。
  2. 需要帮助。这里可以理解成脚手架。
  3. 需要跟我一起享受这个过程。

那孩子的感情联结,就是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了,玩累了,需要回到父母身边,他们要的有什么呢?

  1. 保护我
  2. 安抚我
  3. 看到我回来很开心
  4. 帮我组织情绪

这些按照字母意思理解就已经很清楚了。我想提一下的是当时我看到第四点的时候其实是很震惊的,因为可能群里的父母都知道,情绪这其实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容易被忽视的一块。特别是在父母本身因为工作和生活精疲力尽的时候。所以当时就觉得这个安全圈,覆盖到的关键点还是挺多的。

最后右下角呢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或者说是一个宣誓吧。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大人,你是更宽广的,更强大的,是智慧的,也要是善良的。虽然你是一个强者的地位,但是你要以孩子为中心,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选择。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你需要掌握主动权。毕竟小孩他有的事情自己搞不定,有时候也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做为监护人是有这个责任去帮助的。

那下面这一张图呢就解释了如果这个安全圈不完整的,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这张图跟前面的基本结构都一样,最大的变化,就是小孩有需求的时候,他不是去找父母,而是他自己兜兜转转,又转到自己这里来的。这里呢就是一个毕竟重要的概念——假动作。英文是miscue。就是说小孩在知道自己得不到相应的支持的时候,他会表现是他不需要那些。我们从图里可以看到,想探险但是会表现出来我想要保护我要腻着父母;想要感情联结的时候表现出来我很独立我想去探索。

如何干预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干预项目到底是怎么做的啊?从时间上来说,整个干预项目一共五个月。其中3周讲理论和预备知识。然后每3周一个单位,小组成员集中在一起,跟着老师一起做很细节的案例分析。案例呢就是实验前期每个家庭做的陌生情境测验的录像。

这个干预过程重点要教会家长的有两点:

  1. 熟悉安全圈的概念和每一个要求
  2. 观察反省的能力

第一个我们已经说过了。

第二个观察反省呢也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小孩的表现,言语,情绪的观察和识别。比如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是不是他的本意,是不是假动作,他这个行为对应的更深层的需求是什么。这里对同理心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另一个就是对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观察。比如我对小孩的行为我是什么情绪?是觉得很烦躁还是能平和体会孩子的心情;如果我的确是烦躁的,那我得先平复自己的情绪。然后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孩子的反应又是怎样的。首先要识别,才能去理解,才能进行以后的复盘。

然后在干预的小组讨论中呢,家长们就自己发明了一个术语,叫做“鲨鱼音乐”(shark music)。这个反应了你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潜意识里面的紧张不适,想逃避的一种心态。

比如说啊,一个男孩子小时候一哭,他妈妈就骂他说,男孩子哭什么哭。好,那他可能在长大的过程中,对哭这个事情会感到非常紧张。他当了父亲,他的小孩一哭的时候,可能就勾起了小时候被妈妈骂的不愉快,甚至是羞耻的记忆,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不知道该怎么样处理自己小孩哭,可能就本能反应也是骂过去了。

还有可能你自己对时间,计划非常在意,那么你小孩可能磨磨蹭蹭没有在你预想的时间里做完计划的事情的时候,你就焦虑得不行,无法控制得就去骂孩子说你怎么干什么都这么慢。

那我们自己在家里如何练习识别的敏感度呢?

一方面就是自己刻意去留心一些细节。回忆一下自己容易被激发的点。

然后就是可以跟队友一起带娃,一个负责跟娃互动,一个负责旁观,之后一起复盘。或者也可以借用摄像机。

(论文中的个例)

干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的结果。当然总体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完成实验的65组家庭,大概就有三十多对从不安全的依恋关系转换成了安全依恋。然后呢有一例,从安全依恋退到了不安全依恋,研究人员就特地这例拿出来看了一下,发现引起这个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个小朋友的爸爸在参加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复吸上了毒品。这对整个家庭是一个很大的震荡,不管是从经济上或者是从照顾着的情绪动荡上。

对家长的启示

最后我们看看重要结论和对家长的启示。

  1. 首先呢,我们可以看到依恋类型是可以改变的。从坏变好,它需要很大的投入和耐心。从好变坏可能就非常容易了。所以我们在一些重大的家庭事务上,要特别关怀孩子的状态和维持好的依恋关系。
  2. 虽然这篇论文主要涉及到了4-6岁儿童,但是依恋关系其实是一生的功课。
  3. 大部分依恋关系是代际传递的。你的“育儿直觉”来自于你自己的成长环境。要打破传递关系,需要另外的学习,实践和反省。
  4. 看到孩子的行为,不要仅仅处理那个行为。要去思考一下行为背后的需求。
  5. 观察能力和反省能力特别重要,需要在日常不断练习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的时候我再引用一下安全圈的宣誓,一起共勉。

Always be BIGGER, STRONGER, WISER and KIND

Whenever possible, follow my child’s need

Whenever necessary, take charge

Other Reference

  •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mary-ainsworth.html
  •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attachment.html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tachment_measures
  • Handbook of Attachment, 3rd edition
  • https://familyrelationsinstitute.org/course-type/preschool-assessment-of-attachment/

Comments

Content